close

2011 1009北投漢番交界碑001
↗被淡忘的『漢番交界碑』。
       石牌捷運站有立一塊『漢番交界碑』,雖然人來人往卻無視它的存在,我在拍照的時候,旁人還一付疑惑的眼神望著我,這有什麼的好拍的呢?

2011 1009北投漢番交界碑002
↗『漢番交界碑』的解說牌。
      在清代以前,北投石牌地區原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居住範圍,在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陸續來此地開墾,因雙方時常發生爭端,淡水廳同知曾日瑛為避免爭端並確定雙方界限,於清乾隆十至十三年間(西元1745年-1748年),立多處石碑於交界處,其中一處石碑即為現石牌地名的由來,該碑文的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園歸番管業界」,原址據考證應位於現北投區永和里,於民國24年(西元1935年)移至石牌派出所圍牆內,因派出所改建於民國88年(西元1999年)移至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站前廣場,據稱此位置較靠近原址。

     日治大正8年(西元1919年)【台北廳志】記載存有兩塊,一在「石碑莊」,一在「磺溪莊」,據說清代政府一共立下五座漢番界碑,目前除了位於台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前廣場外,另一塊漢番界碑今安置於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內。這些石碑的年代至今至少約260餘年,應該也算是台灣現存石碑中,時間算是較為久遠的。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1
↗北投捷運站前台灣欒樹。
     變色的台灣欒樹,代表秋天的來臨,蕭瑟的感覺,更符合今日拜訪的主體,被淡忘的『周氏節孝坊』。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2
↗北投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
      出北投捷運站,走進北投豐年路,就會見到這座牌樓;它是為了表揚「周絹」的節孝事蹟而設立的「周氏節孝坊」。

      周氏名,台灣府淡水廳人,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歸同廳芝蘭二堡北投頂莊少其二歲之沈玉麟為妻。夫婦合力經營雜貨,家計賴以租給。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玉麟歿,周氏年方二十有七,喪葬畢,天志霜守,上奉翁姑,曲盡孝道,下撫兩孤,至於成立。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染疾逝,享年五十九歲,鄉中耆碩陳維英等,敬周氏之勤儉恭順,敦睦親鄰,稟其節行,請予旌表。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奏准建坊。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孫陳文華等遵旨造成。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的大震,坊之花板護檐及聖旨牌勒石,均墜落。時日軍初踞臺,崔符四起,後裔不敢聞問,遂間有散失,由孫子陳文華拾回去收存。後來再由陳文華的兒子陳丕號等將它遷移重修,現在又移回北投豐年路上了,現在所見的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五簷式牌坊。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勘查公告指定為臺北市三級古蹟列管。市府為表彰潛德出光,發揚倫理精神,特於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月,鳩工修繕,復其原貌,其以垂諸久遠,藉勵來茲。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3
↗『周氏節孝坊』另一面。
        『周氏節孝坊』為一座四柱三間的石造牌坊,也是台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在坊額題有「天旌節孝」四字,大樑雕雙龍護珠為台灣清代石坊典型之作法,龍首雕刻雄勁有力,造型富有古拙之美,為中國古代常用之雕刻題材,頗具特色。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4
↗『周氏節孝坊』的聖旨,坊額題有「天旌節孝」,大樑雕雙龍護珠。
      『周氏節孝坊』的屋簷有三層,最上層中間為葫蘆,有辟邪之用,兩旁為鰲魚,第一層是聖旨和刻有「天旌節孝」四字的橫樑,在聖旨與「天旌節孝」之前,文武官要下馬下轎,以示尊重。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5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6
↗『周氏節孝坊』的文字內容。

2011 1009北投周氏節孝坊007
↗『周氏節孝坊』的石獅。
        為什麼要去拜訪這兩處被淡忘的地方呢?其實也不知道原因;尤其是『周氏節孝坊』是黑皮學生時期經常會經過的地方,似乎對它有一種感情存在,每當在回到北投,就會繞過去瞧瞧;而在這功利主義的現時社會中,節孝坊的存在似乎與現今格格不入;而漢番交界碑對今日來說,更是遙遠無法想像的東西,雖然被人淡忘,還好都被保留下來,沒有讓史料消失於風中,足以安慰之。

        拍照日期:2011-10-09               黑皮的天空 2011 11 26

arrow
arrow

    黑皮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