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的見證-『琉球藩民墓』。
       『牡丹社事件』是西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話說當時五十四名琉球人慘遭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剩下十二人則受到保力庄長楊友旺的協助,得以逃出生天。這五十四人的屍體原本是散落於廢棄的碳窯中,楊友旺於心不忍,協同村民林阿九、林碰獅父子,將屍體搬運至統埔村外,集體埋葬;後來日本因而出兵攻打清朝臺灣府以南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清日兩國的外交折衝而落幕。

      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出兵,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臺灣和中國大陸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琉球藩民墓』的指示牌。
      其實『琉球藩民墓』並不好找,位置剛好在屏縣199線道約36公里處的民宅後方,有一指示牌寫著琉球藩民墓,其中可以發現「藩」字字體與另外四字不同,因為此字曾引起爭議,原來此一景點被稱「琉球番民墓」,但受難者後代認為,琉球國為中國(後為日本)之藩屬,並非化外之地,也非番人,怎可被稱作番民,因此在向當地政府爭取後,改稱「藩民墓」。


△『琉球藩民墓』的小公園與鳥居。
      後來牡丹社事件爆發,征台主帥西鄉從道中將曾將墳墓翻修。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藩民墓墓碑遭民眾打斷,墓園則被當成牛圈,直至民國七十一年,牡丹社事件受害者後代來台,出資請林阿九之孫林錦榮修復為現狀,並於民國九十七年由鄉公所編列預算百萬元,將附近整建為小型公園。墓前有一個新造的鳥居造型以及解說牌,藩民墓則用水泥圍牆圍起,與四周農田相鄰。


△墓碑後方則有紅磚刻寫,記載有協助安葬楊友旺、林阿九、林椪獅等人的記載。


△墓碑基座後面刻有遭殺害的五十四名琉球藩民的人名錄。

     「車城人遇到牡丹番」意思是秀才遇到兵有裡說不清。
     「阿古伯一時無注意,殺死五十四,四個逃去躲,八個四散去」則是描述當時事件地經過。

       來此還從導覽員口中學到當地這兩句俚語,用台語發音還有押韻,從簡單用語描述出當地民情與歷史事件的經過,真是十分受用。


△民國七十一年重修後的感謝碑。
     墓旁圍牆上有一中、日文並列的感謝詞,大意是感謝統埔村民協助安葬、管理藩民墓。


△解說牌裡藩民墓舊照片。


△藩民墓正面,墓碑刻有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墓內最顯眼的為墓碑,上書「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其中大日本三字有被破壞的痕跡。其實在台灣土地上刻上「大日本」,對當時清朝而言十分地沒面子,喪失對琉球宗主權,也顯示出日本對於台灣覬覦之心。



          在台灣與『牡丹社事件』有關的歷史遺跡,除了「琉球藩民墓」外,還有「石門古戰場」與「龜山日軍登陸紀念碑」,而這次學友會趁228留續假期,來一趟恆春古戰場巡禮,後來因為時間的關係,「龜山日軍登陸紀念碑」成為遺珠之憾。

       拍照日期:2011-02-28              黑皮的天空 2011 05 21

參考資料: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皮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