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雄市鼓山區內惟李榮故居正面全景。
      興建於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與高雄市著名之陳中和洋樓並列為高雄市南、北兩大西洋風格外貌的洋樓住宅。


↑正面山牆為巴洛克裝飾風格。
      卷草泥塑形式與入口門廊相似,中間塑「李」以彰顯家風,左右柱頭各有石燈泥塑。二樓正廳為公媽廳,門額上有「隴西堂」的李氏堂號,前為露台設計。


↑內惟李宅洋樓
      洋樓為兩層之圓拱型迴廊洋樓,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採四披水屋頂,位向坐西朝東,融合閩洋裝飾,一樓主入口亭廊(出龜)設計,二樓作成賞景露臺與祭祀空間,正面山牆、柱頭仍強調巴洛克之裝飾風尚。而內部則採井田格局動線,一、二樓迴廊環繞整棟建築,為休憩遮陽避雨的好空間;中央亭廊廊柱採仿多立克之變形柱式,設計者在動線上完全承襲在陳中和洋樓的格局與配置。

       在空間組織上,李宅是完全對稱的格局。中軸線上為主廳及突出的門廊,四周並繞以拱廊。在造型上,門廊的西方式樣柱頭及圓弧形的山牆是一大特色,而迴廊本身不僅是一種空間,更是一種造型語彙。 由於此楝建築興建的年代已是現代建築流傳之時,因而細部裝飾上並不華麗,簡樸反成為另一種特徵,十三溝面磚之類建材的使用也反應出當時的時尚。 民國88年4月22日,高雄市政府民局古蹟審定會議列為市定古蹟。


↑「福興號」商行泥飾。
       洋樓入口門廊上有十分醒目的盾牌紋章飾及葉紋所構成的白色泥塑,上方為卷渦突出圖紋,花葉間之空隙,再塑以「福興號」商行泥飾。而中央的橢圓形標誌是「福」字泥塑。


↑內惟李宅洋樓背面。


↑後方曾有小橋流水的庭園,後因安全因素,將水池填滿。


↑一樓「亭廊」主入口。


↑正面石燈泥塑與其他泥塑。


↑13溝(13陵)面磚。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宅洋樓大量使用土黃色「13溝」(13陵)的陶質面磚,而且保存相當完整。13溝(13陵)的面磚,顧名思義,就是為避免反光,是將面磚表面上作成凹凸陵線狀,約有13道溝痕,主要是軍事上的考量。而當時最「流行」的國防色面磚有土黃色、灰褐色、橄欖綠,台灣最大的產製場為台北的北投窯場。


↑日式上下疊窗。


↑洋樓後面的樓梯。
       樓梯前半段為磨石子階梯,後半段為木製梯,加上雕工精密的欄杆,非常復古的樓梯。


↑李氏古宅的說明告示牌。


↑高雄 陳中和洋樓正面。
     陳中和洋樓在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起造,完工於西元1923年,耗時三年。洋樓為一座仿西班牙迴廊式洋樓建築,是高雄地區第一座私人的洋樓宅邸,而龐大的建築的面積上更是獨一無二。堪與師


↑高雄 陳中和洋樓背面。
        陳氏洋樓中央主入口以亭廊(出龜)設計,亭廊二樓則作為賞景露台或是祭祀空間,則以粗實挑高的樑柱展現富豪的氣派。屋內內部為井字配置,左右對稱格局,山牆、柱頭、拱廊、簷線裝飾則採巴洛克風格,門面則強調傳統家風,為閩洋融合之樣式建築,結構主體以磚造為主,鋼筋混凝土為輔,屋頂則是四披水形式鋪設日本黑瓦,並開有老虎窗。


↑高雄 陳中和洋樓正面山牆。
      
       大年初二(2月15日)從高速公路一路南下,除了北部稍許塞車外,從竹山一路南下高雄順暢無比,來到鼓山還有時間,二話不說先拜訪「內惟李宅」;而且還遇到氣質佳、親切無比的李老夫人,破例首肯讓我們入內參觀,真是十分幸運啊!老夫人表示不希望太多人來參觀,畢竟現今還有住家,且很怕梁上君子光臨,所以沒有開放參觀。而離去時才驚覺,大過年拜訪人家,竟然沒帶「伴手」,真是大大失禮喔!只好在此表示歉意,並為李家獻上最大的祝福。

       至於「陳中和洋樓」則是大年初四(2月17日)去拜訪,雖然電鈴旁有寫「訪客請按鈴」,但也貼上紅紙告示「春節期間不開放參觀」,這回黑皮不敢再失禮,只好在外頭拍照後,悻悻然地離開了。

               拍照日期:2010-02-15、17               黑皮的天空 2010 02 20

資料摘錄:阿達碼的天空
1. 清秋閒情--高雄市鼓山區內惟李宅(李榮故居)
2. 鎏金歲月--高雄市苓雅區陳中和故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皮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