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竹北「六家國小」的藝術創作。今日9/20(六)參加由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所舉辦的「鐵馬遊六家庄與客家花鼓文化體驗」活動。行程內容包括新瓦屋聚落廣場認識六家鐵馬行-探訪水圓環、高低水圳、十三伯公、四知堂、問禮堂、忠孝堂等文化歷史建築。並品嘗道地客家風味餐,湯圓DIY,客家花鼓簡介,客家花鼓技巧教學示範。
↑早上搭高鐵九點前到竹北站,在高鐵出口處見到處處便衣,警衛重重,戒護森嚴…….我以為發生什麼大事了。不久就見到行政院長經過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劉院長要搭高鐵啊!九點一到中興社區發展協會接待人員出現,用兩輛自用車載我們到此處活動的出發點「六家國小」。這還是我們參加以來第一次以轎車為交通工具。而今日的早上行程是騎單車遊六家,探訪高低水圳、水圓環等景點。來回共有十二公里哦!
↑十五朗圳之ㄧ「低圳」。十五朗圳是由六張犁圳大動脈分出來的小動脈。從古老的聚落番子寮旁邊的「大汴」,一共分為四條小水圳,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分別灌溉六家庄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紋理,而有個別的特色。十五朗圳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圳水灌溉了十五朗田。
↑兒六公園預定地的伯公(註1)群。這附近由於高鐵的土地徵收與重劃,陸陸續續的遷進十三尊伯公,也讓我們能看到各式的伯公廟。有大有小,甚至只有三顆石頭組成的伯公廟。
↑水汴頭-是指圳道設水門分圳的地方,其圳道上游稱頭汴。六家地區高鐵徵收後僅留下高圳、低圳和十五朗圳,部分圳道在地方人士爭取下保留並給予美化造景。
↑土牛溝遺址-這裡是六家地區的土牛溝(註2)遺址,但因圳道造景美化已鋪上水泥,無法一窺其貌。
↑番仔寮伯公-福昌宮:建築本體於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建,至今已有73年的歷史,是六家高鐵特區內最古老的伯公廟。而廟前的道路是清乾隆26年創設的土牛溝經過的遺址。
↑水圓環-是通往竹北市的舊港圳和通往六家庄的東興圳的分水工。是當時少年潛水、戲水和從堤防外地入水門潛入水圓環比勇氣的地方。
↑水圓環附近舊式的水車還在不斷執行灌溉田渠的工作。
↑新瓦屋聚落-忠孝堂。(註3)
↑新瓦屋聚落的門樓入口。現在有利用一些屋舍展覽一些客家用具等展出。
↑下午花鼓教學-「新瓦屋花鼓隊」成立已有六十年,目前客家族群僅此一隊。
這次參加「鐵馬遊六家庄與客家花鼓文化體驗」的活動,讓我體會到客家鄉親的熱誠與好客。尤其主辨單位還特別為那些不會騎單車的人(包括我的孩子)用ㄧ部轎車載,減輕我的負擔,讓我更能輕鬆看到六家水圳的美真是感激不盡啊!此外雖然很久沒騎單車,騎得有點累。但是讓我們缺乏運動第都市鄉巴佬好好地健身一番。更要感激社區義警們,位我們指揮交通讓我們能安全地騎完全程。最後在吃下自己的湯圓DIY畫下美好的句點。雖然因為時間地關係無法參觀四知堂和問禮堂有些遺憾。但還是一趟令人回味的地方文化之旅。
註1:客家人稱之為「伯公」,閩南人稱之為「土地公」,我們不難發現在街頭巷尾都有祂的蹤跡。人們會找顆大樹或石頭賦予它象徵性或神靈化意義。」也就是人們飲水思源的表現。在田頭或田尾的稱為田頭或田尾伯公,大樹下為大樹伯公,竹林的稱竹林伯公,庄內坐鎮的叫做庄頭伯公。至於為何稱為『伯公』?有種說法是:「因為客家人將土地神視為很親近的親人,就如同是同一家族中的長輩-伯公一樣,故如此稱之。」說法當然還有很多種,但由此一稱呼,不難發現客家人長久以來與土地、自然的親切關係與文化。
註2:土牛溝起初是為防止漢人入侵平埔族的土地而劃定的界線,至乾隆年間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的人文界線。清代在民番界線上,除了豎石立碑外,還會以挖溝堆土的方式標記。挖溝所掘出的土石堆積在溝旁,看似牛隻橫臥地上,因此稱之為土牛。而劃界之初還使用紅筆在地圖上畫線標示番界經過之地,所以土牛代表地上有形之界線;紅線則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
註3:竹北新瓦屋(忠孝堂)興建年代:清嘉慶十年(西元 1805年)。新瓦屋林家,來台祖為孫檀公,隨同林孫漳、林先坤父子(六張犁林家)一同渡海來台,於芒頭埔一帶開基,聚落形成較六張犁林姓為晚,因較六張犁大夫第為新,故稱為新瓦屋。新瓦屋聚落核心為紀念林家來台祖的公廳「忠孝堂」。周圍則是林家子孫的居住空間,隨著子孫的繁衍,聚落達到八橫的規模。整個新瓦屋聚落是一個封閉型的村莊,前有圍牆及門樓,周圍有水圳及竹圍圍繞,堂前的大禾埕是族人晒穀的場地。忠孝堂建築雖經過改建,不過格局仍然完整,為一堂兩橫之合院建築。整體而言,新瓦屋這種以祠堂為中心,所形成的核心式聚落,充分表現出客家人的家族觀念與居住的文化內涵,是極具代表性的聚落環境。
資料來源:六家庄文化導覽手冊
雅虎知識網
旅遊日期2008-09-21 黑皮的天空 2008 09 23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