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旗山老街最醒目的建築「旗山鎮農會」。
      旗山農會的前身,在日治時期為「旗山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日治時期製糖業為旗山帶來繁榮經濟,進而興起模仿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洋樓,整排街屋望過去,相當壯觀,宛如走進露天建築博物館。而座落於三角窗地帶的旗山鎮農會,簡單的山牆、洗石子的柱身和磚造走廊,仿巴洛克建築連成一氣,成為老街獨特的地標。




↑全台唯一的「石拱迴廊」的亭仔腳
       走出糖廠的「旗山火車站」,首先面對的是「旗山老街」僅有的「石拱迴廊」,石拱迴廊的亭仔腳,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結合原有台灣街屋規劃的旗山街道,由15塊沙岩堆疊,最後利用中央倒梯形拱心石銜接,與建築物作完美的組合,形成石拱迴廊,尤其在轉角處,藉由迴廊內部牆墩,分出三道圓拱,呈放射狀散開,弧度最是優美,散發古樸典雅的氣質,是台灣僅有的大規模石造建築群,也是旗山市街極具特色的都市設計空間。




↑老街的木造房子。
       旗山發展相當早,歷經多樣化文化的洗禮,在建築上也呈現多樣化的風貌,以糖廠小火車旗山站為起點,附近的街屋有平埔族與漢人混居的土埆厝茅屋、漢人的閩南式三合院及四合院房舍、全省獨一無二的石拱回廊街屋、富麗堂皇的仿巴洛克街屋,再加上歐洲都鐸式建築風格的旗山火車站、純粹中國式建築的洪厝、豪華的吳家古宅,簡直就是一條建築活標本。


↑立面優美的「旗山製冰廠」。






↑巴洛克式典雅優美的立面。
  旗山中山路連棟成排的仿巴洛克式街屋,保存的相當完好。興建期間集中在日治大正九年至昭和五年間(西元1920~1930年),旗山糖業開發帶來穩定經濟的年代,配合街道改建陸續建造,內部大都仍為閩南木造架構的樓房,採用鋼筋混泥土結搆,外部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而且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尤其重視立面樣式的設計,表現工匠們的巧思及手藝。


↑豪華的吳宅。


↑吳宅的「山頭」。
  旗山老街仿巴洛克式街屋外觀最大的在「山頭」,有鳥獸、花草、貝殼等圖騰飾物,尤其特殊的是藉中、英文或羅馬文文字,顯示家族姓氏,在典雅莊重中更透露出大戶之風。整條街屋相連建造,構成統一、典雅、壯觀的畫面,因此仿巴各克街屋也被稱為「台灣牌樓厝」。


↑旗山「天后宮」清道光「坤德配天」的匾額。
       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旗山「天后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為二級古蹟,而當地有名地小吃也環繞其周邊;拜訪當時正在整修中,只拍到清道光「坤德配天」的匾額。


↑旗山老街「福德祠」。
      位於老街旁的「市場巷」上,創建於清乾隆44年(西元1779年)12月,為旗山地區最早的廟宇。民國55年(西元1966年)重建,改為鋼筋混泥土建築。左側門後有『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為旗山第一件清領時期的史料,十分珍貴。


↑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有趣的門牌。
        從「旗山火車站」一路走出來,見到全台唯一的「石拱迴廊」的亭仔腳,保存完整的巴洛克式街屋,以及典雅優美的立面,真的不比北部大溪、三峽差,只是多了一些現代的招牌、電纜線等,如果能好好整頓,完整呈現巴洛克式街屋立面的美,那就更完美了。其實旗山在日方刻意的經營下,不只有上述的建築,還有武德殿與神社,只可惜武德殿在民國83年被燒毀,重建後已經不復見,往日的風貌,而神社也因興建孔廟而遭拆除。還好另外在當時旗山、鼓山國民小學所建的拱形迴廊校舍,有被保留下來,所以來旗山真的可以見到各式日治時期的建築,值得大家好好的珍惜喔!

                        旅遊日期:2010-02-17                      黑皮的天空 2010 03 14

資料摘錄:
                台灣的老街 黃沼元 著 遠足文化 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皮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