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十三條護龍的社頭月眉池劉氏古厝。
彰化社頭月眉池劉氏古厝為彰化縣歷史建築,位於台灣八卦台地西側山腳下,地址在社頭鄉湳雅村山腳路三段632巷裡。
↗劉氏古厝入口大門門聯寫著「團似金城固門庭、圓如寶鏡守戶內」。
劉氏古厝約建於清嘉慶年間,劉氏祖籍來自福建漳州南靖縣,第十一世祖天極公於康熙中葉渡海來 台,先抵達嘉義打貓(今民雄)一帶,直至第十二世祖一籌公才移墾至今社頭月眉池。
↗劉氏古厝前的「月眉池」。
進入古厝首先見到的是「月眉池」,感覺真的很大;聽說以前家家務農,大約2–3家就有水牛,所以在水牛工作前後都會被帶到此喝水及泡水,形成標準早期農村景像,奈何現都改成機械化,此景已不復見了。不過此池塘是當年建屋石挖土取材所形成,在風水上可以鎮煞、聚氣、聚財之用,生活上可以儲水、防火、養魚等功用,所以成為古厝必備的元素之一,不過這麼大的水池畢竟少見,所以當地人只知社頭有「月眉池」,而不知劉氏『團圓堂』。
劉氏古厝前有座形似彎月般水池而得「月眉池」此名,池水自底湧出,終年不絕。其坐向是背倚八卦台地,面西望八堡圳,佔地約23,133平方公尺。其廂房共計四百二十間。擁有十三道護龍,北側有七道護龍,南側有六道護龍,形成「北斗七、南斗六」的格局,是台灣少見傳統民宅超過十道的護龍。
↗前埕外有一對「旗杆座」。
↗簡樸的「馬背」。
↗屋脊上的「鬼瓦」。
劉氏古厝真是典型的農村護龍合院,沒有華麗的裝飾;首創於清嘉慶年間,在日治昭和初年才大肆擴建第二落及左右十三道護龍。
↗第一進正廳『團圓堂』。
劉氏古厝堂號為『團圓堂』,正廳是家祠,主祀觀音菩薩與歷代祖先;廰前用以紅磚疊砌的院牆與前埕區隔。會取名『團圓堂』是因龐大的護龍建築酷似形成圓形拱護的祖祠,也希望族人能一團和氣的在此生活延續吧!
↗正廳門楣「選魁」匾額。
正廳門楣有一塊「選魁」匾,此匾係清嘉慶12年(西元1807年)所立,「選魁」為歲貢生的雅稱,社頭劉家渡台第三世祖劉元炳因捐納得到「例貢生」的頭銜,正廳內保存劉元炳及其夫人的畫像,相當珍貴,正廳前埕外立有一對旗杆座,以張顯劉炳元的功名。
↗正廳的木雕,算是劉氏古厝最華麗的裝飾了。
↗正廳供奉觀音菩薩及歷代祖先,神龕正中央供奉祖先,龍邊神龕供奉觀音菩薩佛像。
↗第二進「廣化堂」。
第二進為廣化堂,供奉南投名間鄉玄天上帝神祇。社頭月眉劉家亦為枋橋頭七十二庄聯庄的成員之一。清乾隆年間,泉、漳、粵分類械鬥不斷發生,七十二庄頭居民以聯庄的組織來保衛家鄉,並至鹿港舊祖宮恭請天上聖母媽祖,社頭供奉武東保大二媽,武東湄洲媽,每十二年均隨枋橋頭天門宮至鹿港謁祖進香。
↗「廣化堂」前的後埕有彩繪圖案。
↗護龍裡的古井。
↗劉宅護龍的標準建築。
護龍大都是此類建築,紅磚牆下面用洗石子圖案裝飾。
↗此間應是護龍裡較舊地建物。
以紅磚為底部,竹筒為支架,已竹泥編牆為面,這應該是護龍裡較原始的建築型式吧!
↗幽靜整齊的護龍。
穿梭在這幽靜的護龍中,除了狗吠聲還是狗吠聲,本來還想在深入後方,尋找昔日農家儲存作物的「古亭笨」,也因為狗叫聲的威嚇下而作罷。
↗護龍裡最華麗的裝飾,就屬那門上頭的彩繪磁磚吧!
↗正廳『團圓堂』的翹脊。
劉宅在西元2001年獲得文建會的「歷史建築百景」之一;西元2004年10月20日,經官方審定,因劉氏古厝擁有建築特殊性,為保存該建築的完整性,供研究之用與地方見證歷史遺產,故公告將劉氏古厝列為歷史建築。目前古厝內尚有人居住,屬於私人宅院,所以登門拜訪時,請注意言行舉止,切勿打擾居民生活作息喔!
拜訪日期:2011-07-23 黑皮的天空 2011 08 20
參考資料:
※台灣古厝圖鑑 康鍩錫著 貓頭鷹出版
※維基百科 社頭月眉池劉氏古厝
※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