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最老的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其原址為清代的「台北大天后宮」,日治時期後遭日本當局拆除改建博物館與公園,日治明治41年(西元1908年)10月24日成立。主體建築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完工,前身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西元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所籌建。
      台灣總督府委由建築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另外於外觀上並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
      二戰後,台灣歸屬中華民國,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西元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西元1999年,基於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經營,並改為現名『國立台灣博物館』。                                             資料摘錄:奇摩知識網


↑中央入口仿希臘神殿的三角楣及古典柱列組合。
        山頭裡有泥塑的勳章飾、花葉裝飾的桂冠,和捲曲的花草紋飾,非常壯觀、華麗與精緻。


↑中央入口大門。


↑中央入口大門前左右兩側階梯上的鑄鐵燈桿
        方型基座中間接圓型燈柱,上頭十字相交安裝四只球型燈泡,具有巴洛克風格的細膩華麗。



↑挑高二層樓的梯間大廳。


↑大廳中央圓形天花板與彩繪玻璃。


↑大廳兩側壁龕。
      兩側壁龕在日治時期是樹立日治時期台灣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其助手後藤新平銅像,光復後被取下,以兩只大瓷瓶代替之,不過聽說這兩尊銅像目前還典藏在館內。




↑大廳內以三十二根的科林斯柱式環繞四周。
      進入博物館先經過狹窄的前廳,再走入挑高二層樓的大廳,見到這些高聳的圓柱與方柱,這種視野強烈地對比,襯托出神聖、莊嚴與雄偉的氣氛。




↑飾金泥塑裝飾。


↑華麗精緻的柱頭。


↑台灣博物館外部側面。


↑台灣博物館背面。
       建築採左右對稱,台基層設計成仿古典建築的石砌台基,而二、三樓身則排列著二十八根希臘多立克柱式;為增加立面的便畫兩側而採用突出的角塔型式作收頭,在配合中央的圓頂與三角山頭為主軸,建立出完美比例的建築外表。


↑「台灣博物館」中央圓頂。

           其實這些照片是參觀完「土銀展示館」後的意外收穫,因為當離開展示館時,館方人員熱心的提醒說可以憑此門票,免費去參觀「台灣博物館」,這種好康黑皮當然不會錯過;當進入「台灣博物館」後才驚豔到,以往在正廳那些擋住視線的標本等物,皆移至「土銀展示館」了,所以大廳視野良好,拍照角度任君挑選,在加上保全人員有別以往,竟然沒有制止拍照;這種大好良機豈能錯過,黑皮從入口一直拍到大廳,出來後還繞館一周大拍特拍,真是爽啊!

                  拍照日期:2010-03-14                   黑皮的天空 2010 03 30

參考書籍:
       古蹟入門 / 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 遠流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皮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