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東門位於台南市東門路、勝利路口的圓環,為國家三級古蹟。
↗大東門西向外貌。
↗大東門東向外貌。
城台為花崗岩堆砌而成,極為宏偉;門洞居中,城門東面的門額題字「東安門」,西面題字「迎春門」。石造的城門改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城門洞內有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嚴禁守城士兵勒索進出城的農商車牛。有嗎?可惜黑皮當日沒有注意到,未能拍照記錄。
↗大東門西向城門額「迎春門」。
↗大東門東向城門額「東安門」與城門洞。
↗大東門城門洞細部之一。
↗大東門城門洞細部之二。
民國四十九年間,城樓為颱風的連日豪雨所毀壞,日後便逐漸傾朽。台南市政府於民國六十四年,依原來形式於原地重建,今天看到的大東門就是當時重見的模樣。
大東門的底部是用長條型花崗石做基座,上段為水泥重砌的牆面,上方城門樓建有「歇山重簷式」的二層建築,樓頂覆有筒瓦,四面壁身為白牆。二樓開有八角窗和扇型窗,為此門樓特色之一,在直線剛直的線條中,融入一些不同的變化。
↗大東門四季十二節氣的泥塑。
↗大東門牧童牽牛泥塑。
此大東門也是昔日舉行迎春之禮所在,清代府城迎春禮,皆選定「立春」前一天在此舉行,祭拜芒神、春牛,祈求風調雨順、耕作順利。
台南府城早在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臺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清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清廷始認為「建築木柵一事,籌畫甚為允妥,深為可嘉」,而開始興工。清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到了清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平定林爽文之亂後,再將大東門城臺加高,臺上建城樓,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於清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1年)完工。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於東西向加建外城,並各有三門。
台南府城雖然於日治時期與戰後,逐漸被拆除,現今只剩下大東門、大南門、小南門與小東門城牆殘跡,還有外城的兌悅門有在原址保存下來。而小西門在民國五十九年遷建於成功大學校園內。因此酷愛城門建築的我,利用此次來台南的機會,把這些建築記錄拍照拜訪巡禮,希望以後有空能與大家分享,敬請期待喔!
※參考資料※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傅朝卿先生著 台灣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發行
拜訪日期:2010-0718 黑皮的天空 2010 08 07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